头条新闻>> 新闻详情
2025-08-19 22:04 更新 0 条评论
//前言//
史上最严新规来袭!
中国官方公布,
跨境汇款限额再度下调,
未来只要超过这个数,
就要查身份!
#01:
转账限额再度收紧
跨境汇款5000查身份
2025年8月4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中国证监会三大部门联合发布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,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截止日期为9月3日。
这份文件一经发布,立刻引发广泛关注。
原因在于其中一项关键变化:单笔跨境汇款达到人民币5000元,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及以上,金融机构必须核实汇款人身份,并将相关信息传递到境外接收机构!
这意味着,长期以来被视为“安全区”的小额跨境汇款,也将被纳入严格监控。
对于对于在澳大利亚生活、学习、投资的华人群体而言,这一新规无疑将带来直接影响。
但外界普遍称之为“史上最严反洗钱新规”,其背后不仅是防范洗钱,更是金融安全全链条升级的重要一环。
过去,跨境汇款的监管门槛大多与“1万美元”等大额额度挂钩。但这次新规直接将触发点下调到5000元人民币或1000美元,大幅收紧。
No.1
触发门槛下调,监管更“颗粒化”
任何个人或企业,只要单笔向境外汇款达到人民币5000元(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),银行和支付机构就必须开展尽职调查。
这一门槛比市场熟悉的1万美元显著降低,意味着从“大额堵漏洞”转向“全链条细颗粒化监控”。
No.2
必须核验、留存、传递的信息
包括汇款人和收款人的姓名或名称、账号、住所等基本要素。如果汇款人并未在该机构开户,还需额外登记身份证明文件编号、联系方式等可追踪信息。
这些信息不仅要长期保存(不少于10年),还要随着汇款一并传递至境外机构,实现“资金去哪儿,信息跟到哪儿”。
No.3
金额不到门槛,也可能被查
即便是低于5000元的转账,只要被金融机构认定存在洗钱或恐怖融资嫌疑,依然需要核实身份。
No.4
覆盖范围更广
此次新规并非只针对银行。非银行支付机构、预付卡发行方、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等也被纳入反洗钱义务范围。
例如:一次性出售不记名预付卡金额超过1万元,就必须进行实名登记。跨境汇款链条上的中间行和收款行,也需确保信息完整传递,不得出现“黑洞”。
可以说,从汇款人到中间行,再到收款行,整条跨境资金流动链路都被严密覆盖,几乎无死角。
#02:
合规路径依旧可行
“灰色路径”风险剧增
这份“史上最严”新规一旦落地,最先感受到变化的就是普通家庭和企业用户。
合规路径依旧可行
对于常见的场景,比如子女海外留学缴纳学费,或父母赡养子女,正规银行渠道本就有完善流程。只要如实填写信息、准备材料,依然可以顺利操作。
事实上,已有用户表示,严格按照要求提交资料后,跨境转账依旧顺畅。
可以预见,未来银行后台的风控模型会更智能,对异常模式(例如多人频繁向同一境外账户汇款)将触发预警,并配合人工审核。
图片来源:网络
“灰色路径”风险急剧上升
过去常见的“拆单转账”“找地下钱庄”“虚拟货币OTC换汇”等方式,在新规下几乎等同“裸奔”。
一旦被识别,不仅可能被冻结账户,还可能面临补税、罚款,甚至留下征信污点。
全球资产配置受影响
受配额与合规压力影响,QDII等正规渠道可能竞争更加激烈,部分费用或门槛不排除阶段性上升。
对于一些依赖境外投资的家庭,短期内流动性下降不可避免,可能会迫使资金转向港股通、黄金等替代渠道。
企业需提前规划
涉及大额跨境资金流动的企业,如进出口贸易、海外并购或境外投资,必须在合规框架下提前做好准备。
未来监管遵循“低风险简化,高风险强化”的原则,意味着材料准备必须精准、完整,避免临时补件拖延业务。
对金融机构而言,这是一场“系统升级”,需要强化信息传递与风险识别;而对个人和企业而言,则是一种“行为升级”,必须告别侥幸心理,全面拥抱合规。
一句话总结:合规路径依然存在,但所有“打擦边球”的历史手法,都将彻底失效。
#03:
微信支付宝也被严查
私人换汇或涉及违法
这已经不是近期中国官方第一次对跨境汇款加强管控。
在去年4月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(征求意见稿)》发布三个月后,7月26日,中国人民银行宣布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,对包括微信、支付宝在内的众多支付平台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。
这一《细则》作为《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》的延伸,相当于提供了详细的“操作指南”,确保监管措施从即日起正式生效并落实到位。
图片来源:pbc.gov.cn
对于在澳的华人,尤其是经常使用移动支付进行跨境消费转账的人来说,影响无疑是重大的。
新规的核心变化主要可以总结为下面三点:
支付业务分类更细致:为了加强监管,支付业务被细分为储值账户营运和支付交易处理两大类,并进一步细分为Ⅰ类和Ⅱ类。
跨境转账监管力度加强:对单笔或累计超过一定金额的跨境转账,将进行重点检查。
风险抽查机制:非银行支付机构对大额转账将进行随机抽查,以防范洗钱、逃税等违法行为。
对于澳洲的华人来说,下面这些变化必须注意:
1. 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单笔转账3000元以上,会面临风险抽查,0-1万元的抽查率为2%,超过10万元会有高达10%的抽查率。
2. 非银行支付机构账户交易到达以下数额也会被重点检查:
无论您是给国内的父母汇款,还是给朋友转账,只要金额超过一定数额,都可能被抽查。转账金额越高,被抽查的概率就越大。
而且不仅是大额转账,频繁的小额多次转账也可能触发监管。尤其是通过非正规渠道进行换汇,风险大大增加,很可能会导致账户被冻结。
细则实施以后,通过微信支付、支付宝等非银行支付通道转移交易国内资金再也不是无人监管的“灰色地带”。如今监管办法透明,任何一笔交易,都有可能会被抽查!
对于很多海外华人来说,不管是留学,工作还是生活,换汇都是家常便饭的一件事。
新规看起来对华人换汇造成了不便,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是对大家的多一重保护,促使大家选择更加正规的换汇方式。
去年,驻新加坡大使馆发布重要提醒,告诫海外华人:通过非正规渠道向国内汇款存在极高的风险,可能导致账户被冻结。
据新加坡媒体报道,2022年至2023年,收到超过670起华人因通过非正规渠道向国内汇款而导致账户被冻结的报案。
相关阅读:突发! 大批海外华人境内账户被冻结, 换汇遭警方调查! 损失超3000万, 直接惊动大使馆
“私人换汇”一直是很多人的选择,一来图方便,二来汇率相对较实惠。但是这样做其实很容易被定义为“变相买卖外汇”。
事实上,如果违法所得数额达到10万乃至500万人民币,你们就要面临刑事犯罪处罚,一个不小心就面临牢狱之灾。
最后
还是那句话,
限制不仅是为了加强对违法行为的管控,
也是对合法行为的保护,
所以,
无论在哪里换汇一定要通过合法途径,
同时对于那些换汇公司,
在选择的时候也一定要擦亮眼睛!
我要评论